望江:跳出雷池
| 招商动态 |2016-05-05
“不越雷池一步”这句话,经常被用来形容不敢超越一定界限和范围的保守心态。然而就在“雷池”这一典故的出处——安徽省望江县,人们却独辟蹊径地创立了一套“稻鸭共生”生态农业体系,并正在跃跃欲试地引进创意资本助力,将这一先进农业体系与当地的古雷池整合为产业链,打造最强劲的致富引擎。
稻鸭生意
2006 年,望江县依托当地发达的水网资源,引进了“稻鸭共生”复合型生态农业技术。稻鸭共生技术就是在秧苗活棵后(7至10天),将脱温雏鸭(7至10日龄),全天24小时都放入稻田,直至水稻抽穗灌浆后收回鸭子,稻鸭共生时间在70天左右。此法不仅能节省养鸭饲料成本,还能用鸭子为水稻治虫增肥、除草松土,深受种植养殖农户欢迎。据估算,在“稻鸭共生”模式下每只鸭的成本约 50元,收购价在75元左右,在市场上能卖90元,每个环节都颇有赚头。
目前望江县的稻鸭共生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达37万亩,2014年帮助群众增收6720万元。望江也先后被评为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试点县。应用稻鸭共生技术生产的“皖福仙”大米、“雷池”牌共生鸭及鸭蛋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成为追求食品安全的中国食客们的餐桌新宠。
望江人不仅善于学习,更善于总结经验,举一反三。望江的稻鸭共生技术推广应用通过了安徽省科技成果鉴定,获安庆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稻鸭共生生产技术规程》填补了安徽省空白,对该技术的推广应用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不断从稻田养鸭中总结经验教训,望江人进一步探索出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思路,鱼蚌混养、鱼鸭立体养殖等创新农业模式层出不穷。
雷池新语
就在以稻田养鸭模式闻名的望江县武昌湖畔,望江人所期待的另一个转变也正是与雷池有关。望江县的武昌湖是古雷池的一部分,拥有13万亩广阔水面,属于典型内陆湖泊湿地。这里荷莲密布,芦苇丛生,雁鸭成群,栖息着白鹳、鸬鹚、白鹭、雁鸭等珍稀鸟类,被誉为“湿地水禽遗传基因保存库”。由于武昌湖水质清澈,这里的渔业资源也十分丰富。每年12月下旬到次年春节前是当地冬捕黄金时间,由机帆船拖动的巨大渔网一网历时十余天,单网捕鱼量惊人。这里出产的“武昌湖”清水大闸蟹更是以其“体大、黄满、脐白、壳青”闻名,被评为徽蟹十大品牌之一。
然而,近年来武昌湖湿地也遭遇了退化危机:由于跨湖公路阻碍了湖水连通性,未经科学规划的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影响了集水区的自然汇水过程,菰草蔓延令湖水面积减少、泥沙淤积严重,再加上屡禁难绝的违法捕鸟活动,武昌湖的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直接影响了该地区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如何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湿地资源,成为望江人最大的期待。当地从本世纪初开始招商引资,在武昌湖开发旅游业,建设了游船码头和水上运动设施,湖区也有一些以拓展训练为主题的度假村。但由于主要以各自为战的零散开发为主,未能形成现代化的景区系统。武昌湖周边的黄家堰和古雷池等遗址也没有得到充分的整合利用。
望江富民
“稻田鸭”与“古雷池”可谓望江县的两张名片,望江人所希望的正是将这两张名片整合为一,构建以“稻鸭共生”生态有机农业与“古雷池湿地生态休闲游”为拳头产品的“望江富民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充分发掘雷池文化、湿地观鸟、生态渔鲜、黄梅戏源和挑花故乡等望江所特有的旅游资源,最大程度地延长稻田养鸭产业链,并借此反哺湿地保护所需的大量资金投入。
在资金方面,望江富民项目将通过众筹平台,启动“稻鸭共生 湿地家园”回报式众筹,通过公司化运作使世代种田养鸭的农民由生产者变为经营者。同时,众筹投资者也将获得包括原产地“稻鸭共生”有机稻米、鸭肉和鸭蛋产品等回馈,并进而成为望江全域旅游的游客,获得休闲、体验、观光等系列产品回报。
随着望江富民旅游产业链的开发与运营,当地农民和众筹投资者将每年享有分红权益以及上市后的资本放大权益。扶贫板平台也将为该项目的运作提供可靠的资本、创意、设计、科技、人才、营销、管理等保障。在“稻田鸭”和“古雷池”两大拳头产品的带动下,望江县域的农业、水产、旅游等产业将得到进一步的整合升级,实现“望江富民”新模式的全面起飞。